爸媽怎麼陪玩桌遊? 才不會氣噗噗、傷感情
轉載自《奇摩新聞》2024年1月31日
新聞來源:信誼基金會
文/信誼編輯群〡信誼好好育兒網
諮詢/蔡宗翰|玩具教育顧問漢克叔叔、陳澤佩|信誼實驗幼兒園園長
春節年假即將到來,家人間難得有長時間可以團聚,不妨把握機會玩「桌遊」凝聚家人感情。但爸媽也要小心玩到傷感情喔!幾招秘訣掌握,適時引導孩子玩中學、學中玩,一起開心放遊戲。
當孩子擁有一段假期,除了要有「留白」的時間,讓孩子自由探索外,爸媽若預備好一點「誘因」,引發孩子對桌遊的興趣,更能玩出家人的好感情!而孩子從遊戲中培養的問題解決力及累積主動思考的能力,還可以擴展到他的同儕生活中,提升社交學習能力。
向幼兒園老師取經,家裡也能擁有學習區
據信誼實驗幼兒園陳澤佩園長的觀察,園裡喜歡玩桌遊的家長和孩子比例算多的,像是過節放假時,親子一起玩撲克牌、大富翁、棋類遊戲都算是普遍的桌遊。只不過有時候,爸媽覺得玩桌遊要先研究說明書,但孩子可能會覺得耗費時間,反而失去興趣。孩子們玩桌遊,可能會以自己的方式入手,也喜歡自己創設遊戲規則。
爸媽在家中也可以準備一些難易不等的桌遊,放在特定的「遊戲區」,家人茶餘飯後隨手拿出來玩,由會的人帶動其他人,就像現在常見的「體驗式」活動,舉一反三熟練之後,動腦、動手、聊天的畫面就能取代全家人面對螢幕或手機的場景。陳澤佩園長特別提醒,由於桌遊種類非常多,家長如果剛開始買到的是屬於「個人玩」的桌遊遊戲,小孩有可能只能玩一下下就不想玩了;如果是多人玩或合作型的桌遊,無論小孩、大人或親子都會蠻喜歡玩的。
陪伴幼兒玩桌遊有眉角,從孩子的角度入手
人稱漢克叔叔的玩具教育顧問蔡宗翰強調,對幼兒來說,「玩」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剛開始玩的時候,不要太在意遊戲規則,可以讓孩子先把玩一下道具或牌卡,了解角色(例如:認識小紅帽),觀察孩子想怎麼玩。也不要一下就要玩出輸贏,要循序漸進孩子才不會一下就產生挫折感,失去興趣。
年節期間親友相聚,如果孩子年紀相差較多大,可以三五成群開幾桌玩不同的遊戲,小小孩可以跟爸媽同一組,遊戲過程中讓他做可以做的部分,比如:拿放道具、翻牌卡、擲骰子,讓孩子先有參與感,即使不懂遊戲規則也沒關係。牌卡遊戲也可以採彈性方式,比如:先用輪流的方式玩,熟練之後,再用搶答的方式玩。家中有銀髮長輩也能加入玩桌遊,讓過年團聚歡樂的記憶,不僅在飯桌上,也在彼此的笑談互動中迴轉。
遊戲功能分類與選擇TIPS
1.考慮不同場域或情境的需求。依需求選用不同的桌遊,例如Family Game的時間較易控制,可以短時間完成一個遊戲。個人益智SmartGames有很多題目,可以不斷挑戰。有些遊戲玩到後面,也可以回到前面,再玩一次重新學習。還有一些適合讓孩子隨時攜帶,旅行乘車時可以把玩的。
2.玩了就知道,邊玩邊講規則。年紀小的孩子較缺乏耐心,若等爸媽說完「落落長」的規則,他們可能已經不想玩了。因此,在開始玩之前的規則說明可盡量簡短,先讓孩子知道成功的條件是什麼、要做哪些基本動作即可(如:翻牌→配對)。讓孩子先進入遊戲的情境中,採取「玩了就知道」的體驗式學習法,身體也會記住玩遊戲的反射動作,對大人小孩而言都會較容易熟悉規則。
3.以年齡為挑選參考,由簡到難,玩法可適時調整。桌遊分齡通常為3-6 歲、6歲以上(或6-8歲) ,這樣的分法涉及認知發展、小肌肉、眼手協調、專注力(時間可以久一點)。爸媽可視孩子的發展程度,隨時調整遊戲規則、分段進行遊戲。
4.以學習功能為參考。桌遊大約有數學、語文、認知,社會等功能。但一組桌遊中,實際功能往往是跨領域的,不是完全切割。設計的重點必須是好玩,才能吸引人。
5.從小孩有興趣的主題入手。現在假日常有桌遊體驗活動,可以先帶小孩去嘗試一下,一方面容易掌握遊戲方式,一方面也可以觀察孩子興趣。雖然說明書都寫得很詳細,但體驗式學習,對於較不愛看說明說的父母來說,是更容易親近桌遊的方式。
6.「卡關」很正常、有贏就有輸。剛開始玩時,一旁的爸媽可別太快講答案,或一直想要下指導棋,先讓孩子盡情探索;等遇到瓶頸、覺得想放棄時,再嘗試提供線索,或和孩子討論是在哪裡被卡住、試試不同方式。若是多人共玩的遊戲,則可引導孩子觀察別人是怎麼贏的,把別人的策略學起來;接觸新遊戲時,可先讓孩子小贏、建立他的自信心,之後再贏一點點回來,讓孩子明白有贏就有輸,不需要太在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