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片轉載自BGG網站)
「強權外交(Diplomacy)」遊戲為1959年由Allan B. Calhamer所設計的戰棋遊戲,遊戲過程緊張刺激。遊戲中玩家們扮演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歐洲七大強國,透過靈活的外交手腕及高超的談判技巧,想辦法在這場戰役中獲得最大的利益。遊戲進行時,玩家們同時在圖板上移動自家的陸軍及艦隊,並透過結盟合作以爭取攻佔更多的歐陸領土。不過,在爾虞我詐的世界裡,亦須提防盟友的違約背叛及敵人的趁虛而入,考驗著玩家們的智慧及膽識。遊戲在其中一個國家佔領全歐洲大陸一半以上的資源中心時即告結束,該玩家亦成為遊戲贏家。
遊戲內容物
遊戲圖板(1個,共75個區域,包括56個陸域地區及19個海域地區,瑞士為禁止穿越地區)
陸域名稱 |
所屬國家 |
資源中心 |
代號 |
Bohemia(波西米亞) |
AUSTRIA(奧匈帝國) |
|
Boh |
Budapest(布達佩斯) |
AUSTRIA(奧匈帝國) |
◎ |
Bud |
Galicia(加里西亞) |
AUSTRIA(奧匈帝國) |
|
Gal |
Trieste(特列斯特) |
AUSTRIA(奧匈帝國) |
◎ |
Tri |
Tyrolia(提洛爾) |
AUSTRIA(奧匈帝國) |
|
Tyr |
Vienna(維也納) |
AUSTRIA(奧匈帝國) |
◎ |
Vie |
Clyde(克萊德) |
ENGLAND(英國) |
|
Cly |
Edinburgh(愛丁堡) |
ENGLAND(英國) |
◎ |
Edi |
Liverpool(利物浦) |
ENGLAND(英國) |
◎ |
Lvp |
London(倫敦) |
ENGLAND(英國) |
◎ |
Lon |
Wales(威爾斯) |
ENGLAND(英國) |
|
Wal |
Yorkshire(約克夏) |
ENGLAND(英國) |
|
Yor |
Brest(布雷斯特) |
FRANCE(法國) |
◎ |
Bre |
Burgundy(勃艮第) |
FRANCE(法國) |
|
Bur |
Gascony(加斯康尼) |
FRANCE(法國) |
|
Gas |
Marseilles(馬賽) |
FRANCE(法國) |
◎ |
Mar |
Paris(巴黎) |
FRANCE(法國) |
◎ |
Par |
Picardy(皮喀第) |
FRANCE(法國) |
|
Pic |
Berlin(柏林) |
GERMANY(德國) |
◎ |
Ber |
Kiel(基爾) |
GERMANY(德國) |
◎ |
Kie |
Munich(慕尼黑) |
GERMANY(德國) |
◎ |
Mun |
Prussia(普魯士) |
GERMANY(德國) |
|
Pru |
Ruhr(魯爾) |
GERMANY(德國) |
|
Ruh |
Silesia(西里西亞) |
GERMANY(德國) |
|
Sil |
Apulia(亞普利亞) |
ITALY(義大利) |
|
Apu |
Naples(那普勒斯) |
ITALY(義大利) |
◎ |
Nap |
Piedmont(皮埃蒙特) |
ITALY(義大利) |
|
Pie |
Rome(羅馬) |
ITALY(義大利) |
◎ |
Rom |
Tuscany(托斯卡尼) |
ITALY(義大利) |
|
Tus |
Venice(威尼斯) |
ITALY(義大利) |
◎ |
Ven |
Finland(芬蘭) |
RUSSIA(俄羅斯) |
|
Fin |
Livonia(利沃尼亞) |
RUSSIA(俄羅斯) |
|
Lvn |
Moscow(莫斯科) |
RUSSIA(俄羅斯) |
◎ |
Mos |
Sevastopol(塞斯托波爾) |
RUSSIA(俄羅斯) |
◎ |
Sev |
St.Petersburg(聖彼得堡) |
RUSSIA(俄羅斯) |
◎ |
StP |
Ukraine(烏克蘭) |
RUSSIA(俄羅斯) |
|
Ukr |
Warsaw(華沙) |
RUSSIA(俄羅斯) |
◎ |
War |
Ankara(安卡拉) |
TURKEY(土耳其) |
◎ |
Ank |
Armenia(亞美尼亞) |
TURKEY(土耳其) |
|
Arm |
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 |
TURKEY(土耳其) |
◎ |
Con |
Smyrna(史密爾納) |
TURKEY(土耳其) |
◎ |
Smy |
Syria(敘利亞) |
TURKEY(土耳其) |
|
Syr |
陸域名稱 |
所屬國家 |
資源中心 |
代號 |
Albania(阿爾巴尼亞) |
NEUTRALS(中立國) |
|
Alb |
Belgium(比利時) |
NEUTRALS(中立國) |
◎ |
Bel |
Bulgaria(保加利亞) |
NEUTRALS(中立國) |
◎ |
Bul |
Denmark(丹麥) |
NEUTRALS(中立國) |
◎ |
Den |
Greece(希臘) |
NEUTRALS(中立國) |
◎ |
Gre |
Holland(荷蘭) |
NEUTRALS(中立國) |
◎ |
Hol |
Norway(挪威) |
NEUTRALS(中立國) |
◎ |
Nwy |
North Africa(北非) |
NEUTRALS(中立國) |
|
NAf |
Portugal(葡萄牙) |
NEUTRALS(中立國) |
◎ |
Por |
Rumania(羅馬尼亞) |
NEUTRALS(中立國) |
◎ |
Rum |
Serbia(塞爾維亞) |
NEUTRALS(中立國) |
◎ |
Ser |
Spain(西班牙) |
NEUTRALS(中立國) |
◎ |
Spa |
Sweden(瑞典) |
NEUTRALS(中立國) |
◎ |
Swe |
Tunis(突尼斯) |
NEUTRALS(中立國) |
◎ |
Tun |
海域名稱 |
代號 |
Adriatic Sea(亞德里亞海) |
Adr |
Aegean Sea(愛琴海) |
Aeg |
Baltic Sea(波羅的海) |
Bal |
Barents Sea(巴倫茲海) |
Bar |
Black Sea(黑海) |
Bla |
Eastern Mediterranean(東地中海) |
Eas |
English Channel(英吉利海峽) |
Eng |
Gulf of Bothnia(波斯尼亞灣) |
Bot |
Gulf of Lyon(里昂灣) |
Gol |
Helgoland Bight(黑爾格蘭灣) |
Hel |
Ionian Sea(愛奧尼亞海) |
Ion |
Irish Sea(愛爾蘭海) |
Iri |
Mid Atlantic Ocean(中太西洋) |
Mid |
North Atlantic Ocean(北太西洋) |
NAt |
North Sea(北海) |
Nth |
Norwegian Sea(挪威海) |
Nrg |
Skagerrak(斯卡格拉克海峽) |
Ska |
Tyrrhenian Sea(第勒尼安海) |
Tyn |
Western Mediterranean(西地中海) |
Wes |
陸軍標記(84個,紅、黃、深藍、淺藍、綠、黑、白各12個)
艦隊標記(84個,紅、黃、深藍、淺藍、綠、黑、白各12個)
控制標記(147個,紅、黃、深藍、淺藍、綠、黑、白各21個)
談判地圖(7張)
遊戲人數
2~7人,以7人最理想
遊戲玩法
1.遊戲準備
(1)將遊戲圖板攤平,置於桌面中央。玩家們各選一個國家,並拿取對應顏色的一組陸軍標記(12個)、艦隊標記(12個)、控制標記(21個)及1張談判地圖,置於自家面前桌上
(2)根據遊戲規定,各玩家將自家代表色的部分軍隊標記(俄羅斯4個,其他國家各3個)置於圖板上的指定對應位置(有星星圖像的陸域)處。有關各國軍隊標記擺置的規定如下所示:
國家 |
代表顏色 |
陸域地區 |
陸域地區 |
陸域地區 |
奧匈帝國 |
紅色 |
A Vienna |
A Budapest |
F Trieste |
英國 |
深藍色 |
F London |
F Edinburgh |
A Liverpool |
法國 |
淺藍色 |
A Paris |
A Marseilles |
F Brest |
德國 |
黑色 |
A Berlin |
A Munich |
F Kiel |
義大利 |
綠色 |
A Rome |
A Venice |
F Naples |
俄羅斯 |
白色 |
A Moscow F St.Petersburg(SC) |
F Sevastopol |
A Warsaw |
土耳其 |
黃色 |
F Ankara |
A Constantinople |
A Smyrna |
A:代表陸軍(Army) F:代表艦隊(Fleet)
2.遊戲流程
遊戲將進行若干回合,每一回合代表春季或秋季,每兩回合代表一年,遊戲從1901年開始。因此,第一回合為1901年春季,第二回合為1901年秋季,第三回合為1902年春季,依此類推。春季時期包括外交談判階段、書寫指令階段、決議指令階段、撤退及解散階段等四個階段,秋季時期除上述四個階段外,還須進行獲得及損失單位階段。每年秋季時期結束後,玩家們分別計算自家在圖板上所擺置的控制標記數量,當有玩家擺置的控制標記數量達18個以上時遊戲即告結束,該玩家亦成為遊戲贏家
3.春季時期
(1)外交談判階段
所有玩家們首先在談判地圖上整理出自家所擁有的單位及駐足區域,接著各自拿著談判地圖,與其他玩家進行外交談判。玩家可在其他所有玩家面前發表公開聲明,公開盟約,亦可與其中2~3位玩家進行闢室密談。玩家間的談判內容包括交易或聯合軍事計畫、互換情報、當眾譴責、威脅恫嚇及散布謠言等。玩家們在此階段的討論、交涉及協議,皆可無須遵守。玩家們對於同盟之間的信任程度及權衡與同盟之間的利弊得失,將對其實際進行軍事計畫時,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2)書寫指令階段
玩家根據遊戲規定的指令書寫格式,將對自家所屬單位所發出的行動指令秘密書寫在紙條上。若玩家未對單位發出指令,則視同發出「待機」指令。有關指令書寫格式的規定如下:
A.指令日期
第一回合為1901-S(1901年春季),第二回合為1901-F(1901年秋季),第三回合為1902-S(1901年春季),第四回合為1902-F(1902年秋季),依此類推
B.指令格式
軍種:「A表陸軍,「F表艦隊(海軍)
指令:「Hold」表待機,「-」表移動,「S」表支援,「C」表運輸
區域:包括56個陸域地區及19個海域地區,皆以3個字母代號表示
例1:F Lon Hold(表倫敦艦隊待機)
例2:A Par-Bur(表巴黎陸軍移動至勃艮第)
例3:A Par S A Mar-Bur(表巴黎陸軍支援馬賽陸軍移動至勃艮第)
例4:F Bla C A Ank-Sev(表黑海艦隊運輸安卡拉陸軍移動至塞斯托波爾)
C.指令類型(詳細規定內容見4.指令規定)
待機(Hold):讓軍隊單位停留在原地
移動(Move):讓原軍隊單位移動至目標區域(即發動攻擊)
支援(Support):由1個以上的軍隊單位對原軍隊單位進行支援,以提升其軍力值
運輸(Convoy):由位於海域的艦隊單位將陸軍單位由某一沿海區域移動至另一沿海區域
(3)決議指令階段
當所有玩家皆完成書寫指令後,玩家們將這些指令一起公開並進行判定。根據判定的結果產生決議後,攻擊行動成功的玩家可將軍隊單位移動至攻擊目標區,遭受攻擊而被擊退的玩家則須將軍隊單位進行撤退及解散。若出現對峙局面,則對峙玩家們的軍隊單位皆呈按兵不動狀態
(4)撤退及解散階段
被擊退的玩家須將軍隊單位撤退到鄰近的區域地區,但須符合下列規定:
A.軍隊單位無法撤退至被其他軍隊單位所佔領的區域,亦不可撤退至擊退該單位的軍隊單位之原本所在的區域,及因形成對峙而無軍隊單位佔領的區域
B.若被擊退的玩家無任何區域可供撤退,則須將軍隊單位進行解散,並將其從圖板上移除
C.玩家在進行撤退軍隊單位時,須在紀錄紙上秘密寫出欲撤退軍隊單位的原所在區域名稱及撤退後的新所在區域名稱,再提交執行。玩家們在提交這些指令時禁止進行外交或討論,所有指令將同時一起公布。玩家在撤退軍隊單位時,無法透過運輸進行移動,也無法接受支援
D.若兩個以上單位撤退到相同的區域地區,則所有單位將全部強制解散(即從圖板上移除),玩家亦可決定將自家欲撤退的單位進行解散
4.指令規定
(1)移動
A.陸軍移動
陸軍單位可移動至相鄰的內地陸域或沿海陸域地區,但無法移動至海域地區
例1:巴黎陸軍可移動至鄰近陸域的布雷斯特、皮喀第、勃艮第及加斯康尼
B.艦隊移動
艦隊單位可移動至相鄰的海域或沿海陸域地區,但無法移動至內地陸域地區。沿海陸域地區的艦隊單位只能移動至海岸線相鄰的沿海陸域地區,無法移動至海岸線未相鄰的沿海陸域地區
例2:英吉利海峽艦隊可移動至鄰近海域的北海、愛爾蘭海及中大西洋,及鄰近沿海陸域的倫敦、威爾斯、比利時、皮喀第及布雷斯特
例3:羅馬艦隊可移動至鄰近沿海陸域的托斯卡尼、那普勒斯(海岸線相鄰),但無法移動至鄰近沿海陸域的威尼斯及亞普利亞(海岸線未相鄰)
C.移動限制
瑞士為禁止穿越地區,英國本島以外的島嶼及圖板上未命名的地區皆無法佔領
D.特殊移動
具有分裂海岸線的沿海陸域:包括兩側海岸,艦隊單位移動至此沿海陸域的海岸一側後,只能向與該側海岸線鄰接的區域移動。分裂海岸線的沿海陸域不能從海岸一側直接至海岸另一側,須透過其它區域進行連接。具有分裂海岸線的沿海陸域包括保加利亞(東岸(EC)及南岸(SC))、西班牙(北岸(NC)及南岸(SC))和聖彼得堡(北岸(NC)及南岸(SC))
具有運河及水道的沿海陸域:基爾與君士坦丁堡之上有運河通過,可認定為只有一條海岸線。艦隊單位可從此區域某一端移入,再從另一端移出
具有陸上渡口的沿海陸域:丹麥與瑞典之間有渡口,可視為兩個區域相鄰,陸軍及艦隊單位皆可在此兩個區域之間直接移動
(2)對峙:軍力值相同的軍隊單位試圖佔領同一區域地區的情況
A.軍力值相同的軍隊單位試圖佔領同一區域地區,所有單位均須留在原區域內不能移動
例4:德國在柏林的陸軍與俄羅斯在華沙的陸軍同時欲進入西里西亞區域,雙方形成對峙(軍力值皆為1),皆須留在原區域內
B.原本在對峙發生區域內的單位,不因產生對峙而被擊退
同例4:若西里西亞區域內已駐有軍隊單位。在德國柏林的陸軍與俄羅斯華沙的陸軍形成對峙後,該軍隊單位仍停留在西里西亞區域內
C.某一軍隊單位若無法成功移動,將可能造成一系列單位皆無法移動
例5:德國在柏林的陸軍欲移動至普魯士,但因俄羅斯在普魯士的陸軍為待機,除造成德國在柏林的陸軍無法移動至普魯士外,亦造成德國在基爾的艦隊無法移動至柏林
D.在未透過運輸的情況下,雙方單位不能交換位置
例6:德國在柏林的艦隊不能移動至普魯士,德國在普魯士的陸軍亦不能移動至柏林
E.在無直接交換位置指令的前提下,三方單位可進行互換位置
例7:英國在荷蘭的陸軍可移動至比利時,英國在比利時的艦隊可移動至北海,法國在北海的艦隊可移動至荷蘭
(3)支援
A.如何支援
放棄進行一次回合移動的單位可支援其它單位進行行動,可接受支援的單位須在此回合進行合法移動(如:布雷斯特的陸軍無法支援英吉利海峽的艦隊,羅馬的艦隊無法支援移動至威尼斯的單位)
B.接受支援行動的單位,其指令若非為移動指令
進行支援行動的單位,其指令所描述的所在地區須與接受支援行動的單位其指令所描述的所在地區相同,才能使支援行動有效進行
C.接受支援行動的單位,其指令若為移動指令
進行支援行動的單位,其指令所描述的移動地區須與接受支援行動的單位其指令所描述的移動地區相同,才能使支援行動有效進行
D.簡單支援範例
例8:法國在加斯康尼的陸軍支援法國在馬賽的陸軍移動至勃艮第,德國原在勃艮第待機的陸軍敗退須離開
例9:德國在波羅的海的艦隊支援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陸軍移動至普魯士,俄羅斯在原在普魯士待機的陸軍敗退須離開
E.支援時產生對峙範例
例10:法國在西地中海的艦隊支援法國在里昂灣的艦隊移動至第勒尼安海,義大利在羅馬的艦隊支援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亦移動至第勒尼安海。由於雙方軍力值皆為2,因此產生對峙局面,所有單位均停留在原地不動
例11:法國在西地中海的艦隊支援法國在里昂灣的艦隊移動至第勒尼安海,義大利在羅馬的艦隊則支援義大利在第勒尼安海待機的艦隊。由於雙方軍力值皆為2,因此產生對峙局面,所有單位均停留在原地不動
F.敗退和對峙
被擊退的單位,仍可在除擊退自家單位區域外的區域內形成對峙
例12:奧匈帝國在提洛爾的陸軍支援奧匈帝國在波西米亞的陸軍移動至慕尼黑,導致德國在慕尼黑的陸軍敗退須離開。但並不影響德國在柏林的陸軍支援德國在慕尼黑的陸軍移動至西里西亞,與俄羅斯在普魯士的陸軍支援俄羅斯在華沙的陸軍移動至西里西亞,所造成的對峙局面(軍力值皆為2)。最後使得奧匈帝國在波西米亞的陸軍移動至慕尼黑,德國在慕尼黑的陸軍敗退須離開,其它單位則皆須停留在原地不動
被擊退的單位即使取得支援,亦無法影響擊退自家單位的區域
例13:俄羅斯在塞爾維亞的陸軍支援俄羅斯在羅馬尼亞的陸軍移動至保加利亞,導致土耳其在保加利亞的陸軍敗退須離開。雖然土耳其在保加利亞的陸軍與俄羅斯在塞瓦斯波爾的陸軍皆欲移動至羅馬尼亞,但因羅馬尼亞為擊退土耳其在保加利亞陸軍的區域,故無法形成對峙局面。俄羅斯在塞瓦斯波爾的陸軍可移動至羅馬尼亞,土耳其在保加利亞的陸軍則必須敗退
例14:俄羅斯在希臘及在塞爾維亞的陸軍支援俄羅斯在羅馬尼亞的陸軍移動至保加利亞,導致土耳其在保加利亞的陸軍敗退須離開。雖然土耳其在黑海的艦隊支援土耳其在保加利亞的陸軍移動至羅馬尼亞,但因羅馬尼亞為擊退土耳其在保加利亞的陸軍的區域,故無法阻止俄羅斯在塞瓦斯波爾的陸軍移動至羅馬尼亞,土耳其在保加利亞的陸軍則必須敗退
G.切斷支援
若提供支援的單位受到除來自接受支援區域外的攻擊,其支援將被切斷
例15: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陸軍支援德國在普魯士的陸軍移動至華沙,但因此支援單位遭受俄羅斯在波西米亞的陸軍之攻擊,造成支援被切斷,故無法讓原先俄羅斯在華沙待機的陸軍敗退。德國在普魯士的陸軍、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陸軍及俄羅斯在波西米亞的陸軍皆須停留在原地不動
若提供支援的單位被任何區域(包括接受支援區域)的攻擊擊退,其支援將被切斷
例16: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陸軍支援德國在普魯士的陸軍移動至華沙,雖然此支援單位遭受俄羅斯在華沙陸軍的攻擊,但因俄羅斯在華沙陸軍位於接受支援區域內,且無法擊退此支援單位(軍力值皆為1),故支援未被切斷,俄羅斯在華沙的陸軍須敗退離開
例17: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陸軍支援德國在柏林的艦隊移動至普魯士,但此支援單位遭受俄羅斯在華沙的陸軍所支援的俄羅斯在普魯士的陸軍之攻擊擊退,德國西里西亞的陸軍支援將被切斷。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艦隊則與德國在柏林的艦隊形成對峙局面。最後使得俄羅斯在普魯士的陸軍可移動至西里西亞,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陸軍須敗退離開,其它單位則皆須停留在原地不動
被某區域單位擊退的單位仍可切斷對另一區域所提供的支援
例18:俄羅斯在提洛爾的陸軍支援俄羅斯在波西米亞的陸軍移動至慕尼黑,導致德國在慕尼黑的陸軍敗退須離開。但不影響德國在慕尼黑的陸軍切斷俄羅斯在西里西亞的陸軍支援俄羅斯在普魯士的陸軍移動至柏林。最後使得除了德國在慕尼黑的陸軍敗退須離開及俄羅斯在波西米亞的陸軍移動至慕尼黑外,其它單位則皆須停留在原地不動
(4)運輸
A.只能由艦隊執行,協助陸軍通過海域(艦隊無法運輸艦隊)
例19:英國在北海的艦隊運輸英國在倫敦的陸軍移動至挪威
B.支援無法被運輸
如:英國在倫敦的陸軍無法支援英國在皮喀第的陸軍移動至布雷斯特,英國在英吉利海峽的艦隊亦無法運輸英國在倫敦的陸軍所從事的支援行動
C.可運輸陸軍通過數個海域
例20:英國在倫敦的陸軍透過英國在英吉利海峽的艦隊、英國在中太平洋的艦隊及法國在西地中海的艦隊的運輸協助,將英國在倫敦的陸軍移動至突尼斯
D.切斷運輸
運輸的艦隊若被擊退,則運輸失效
例21:法國在西班牙的陸軍透過法國在里昂灣的艦隊、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的運輸協助,欲將法國在西班牙的陸軍移動至那普勒斯。但因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遭義大利在突尼斯的艦隊所支援義大利在愛奧尼亞海的艦隊所擊退,導致運輸失效,使得法國在西班牙的陸軍無法進行移動
若運輸造成被運輸的陸軍在目標區域形成對峙,該陸軍將停留在出發地
(5)特殊狀況
A.自行擊退
玩家無法擊退自家單位,或是支援將擊退自家單位的攻擊行動
例22:法國在馬賽的陸軍支援法國在巴黎的陸軍移動至勃艮第,但因法國在勃艮第的陸軍為待機狀態,造成此支援行動失效
例23:德國在魯爾的陸軍支援法國在巴黎的陸軍移動至勃艮第,但因法國在勃艮第的陸軍與義大利在馬賽的陸軍呈對峙局面,雙方皆停留在原地不動,造成此支援行動失效
例24:法國在巴黎的陸軍支援德國在魯爾的陸軍移動至勃艮第,但因法國在勃艮第的陸軍為待機狀態,造成此支援行動失效
例25:奧匈帝國在提洛爾的陸軍與德國在慕尼黑的陸軍形成對峙局面,而奧匈帝國在波西米亞的陸軍支援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陸軍移動至慕尼黑,但因此將擊敗欲移動至慕尼黑之德國在魯爾的陸軍,造成此支援行動失效
例26:英國在丹麥的艦隊與俄羅斯在柏林的陸軍形成對峙局面,英國在黑爾格蘭灣的艦隊支援英國在北海的艦隊,雖無法擊退英國在丹麥的艦隊,但可與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艦隊支援俄羅斯在斯卡格拉克海峽的艦隊形成對峙局面
B.自我對峙
玩家可利用支援攻擊指令,製造在同一區域形成對峙局面
例27:俄羅斯在加里西亞的陸軍支援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陸軍移動至布達佩斯,但因此將擊敗移動至布達佩斯之奧匈帝國在維也納的陸軍,造成此支援行動失效
C.切斷自家單位支援
玩家在進行攻擊時無法切斷自家單位支援
D.利用運輸交換位置
兩個單位若其中一個或同時接受運輸行動,將可交換位置
例28:英國在北海的艦隊運輸英國在倫敦的陸軍移動至比利時,同時法國在英吉利海峽的艦隊運輸法國在比利時的陸軍移動至倫敦。由於雙方皆採運輸行動,使得英國在倫敦的陸軍與法國在比利時的陸軍可順利交換位置
E.陸域路徑和海域運輸路徑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執行指令可能造成陸軍須以陸域路徑方式或海域運輸方式到達目標區域,判定方式為:
若提供運輸的單位至少有一個與接受運輸的陸軍所屬國家相同,須採海域運輸方式到達目標區域,並忽略陸域路徑方式
若提供運輸的單位無任何一個與接受運輸的陸軍所屬國家相同,則採陸域路徑方式到達目標區域。若玩家在書寫指令時,增加「通過運輸(via convoy」的說明,則採海域運輸方式
F.多種運輸路徑
陸軍可使用任意條運輸路徑至目標區域,只要其中一條運輸路徑保持暢通,陸軍便可成功完成運輸行動
例29:英國在倫敦的陸軍透過英國在英吉利海峽的艦隊及英國在北海的艦隊的運輸協助,將英國在倫敦的陸軍移動至比利時。雖然英國在英吉利海峽的艦隊被法國在愛爾蘭海的艦隊所支援的法國在布雷斯特的艦隊所擊退,但因北海艦隊的運輸路徑保持暢通,使得英國在倫敦的陸軍仍可順利移動至比利時
G.接受運輸的攻擊無法切斷可靠支援
若支援為攻擊該陸軍唯一運輸路徑的艦隊,則接受運輸的陸軍無法切斷此支援
例30: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運輸法國在突尼斯的陸軍移動至那普勒斯,遭到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所支援的義大利在愛奧尼亞海的艦隊的擊退。但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運輸法國在突尼斯的陸軍移動至那普勒斯卻無法切斷來自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的支援行動
H.兩種複雜狀況
接受運輸的陸軍,若有其中一條運輸路經成功,可切斷目標區域對其它運輸路徑攻擊的支援
例31:法國在第勒尼安海及愛奧尼亞海的艦隊皆可運輸法國在突尼斯的陸軍移動至那普勒斯,其中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遭到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所支援的義大利在羅馬的艦隊攻擊。因法國在愛奧尼亞海的艦隊運輸路經成功,故可切斷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支援行動,造成義大利在羅馬的艦隊與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相互對峙的局面
例32:法國在第勒尼安海及愛奧尼亞海的艦隊皆可運輸法國在突尼斯的陸軍移動至那普勒斯,其中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遭到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所支援的義大利在羅馬的艦隊攻擊。因法國在愛奧尼亞海的艦隊運輸路經成功,且成功的接收法國在亞普利亞的支援,將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擊退。由於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已遭擊退,義大利在羅馬的艦隊攻擊支援被切斷
若在例32中,義大利方的指令改為:義大利在羅馬的艦隊支援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則結果將造成:義大利在那普勒斯的艦隊移動至第勒尼安海,法國在第勒尼安海的艦隊敗退須離開
5.秋季時期
(1)~(4)階段:同春季時期
(5)獲得及損失單位階段
A.控制資源中心
當第一年秋季時期結束後,玩家們根據自家軍隊單位所佔領的資源中心(有星星圖像的陸域),將自家的控制標記擺置在該陸域區內。當玩家將自家的控制標記擺置在已佔領的資源中心後,原佔領的軍隊單位即可離開該資源中心
往後各年秋季時期結束後,玩家們根據自家軍隊單位所佔領的資源中心,將自家的控制標記擺置在該陸域區內。若此資源中心原先由其他玩家的控制標記,則可將其移除圖板外
若玩家軍隊單位在春季時期移動至有資源中心的地區,但秋季時期離開,則該玩家軍隊將無法握有該資源中心的控制權
B.調整單位數量
玩家們根據每年秋季時期結束後所佔領的資源中心數量,調整自家軍隊單位在圖板上的數量。玩家在圖板上軍隊單位的總數,須等於所佔領的資源中心數量。若原放置的軍隊單位總數低於此數量,玩家可建造軍隊單位。若原放置的軍隊單位總數高於此數量,玩家須解散軍隊單位
C.解散及建造單位
若玩家控制的資源中心數量比玩家原先在圖板上的軍隊單位少,玩家須解散部分軍隊單位,使軍隊單位數量與所控制的資源中心數量相同,須解散的軍隊單位由玩家自行決定
若玩家控制的資源中心數量比玩家原先在圖板上的軍隊單位多,玩家須建造部分軍隊單位,使軍隊單位數量與所控制的資源中心數量相同,須建造的軍隊單位種類(陸軍或艦隊)由玩家自行決定
D.建造單位原則
新建造的軍隊單位須擺置在自家母國陸域內的資源中心上,軍隊單位(陸軍或艦隊)由玩家自行決定,但須符合軍隊單位擺置規定(即內地陸域只能放置陸軍,沿海陸域才能放置陸軍及艦隊)
玩家所放置軍隊單位的母國陸域資源中心須無軍隊單位(包括自家及其他玩家)佔據,若資源中心皆被軍隊單位佔據,玩家將無法立即建造,須等到次年球季時期結束時再觀察是否可行建造
若玩家選擇建造軍隊單位的母國陸域資源中心分成兩岸(即俄羅斯聖彼得堡),玩家在建造艦隊單位時,須註明是在「北岸」或「南岸」建造。此外,玩家可自行決定是否須要建造(即亦可不建造)
E.書寫解散及建造指令
玩家在進行解散軍隊單位時,須在紀錄紙上秘密寫出欲解散單位的種類(陸軍或艦隊)及區域名稱,再提交執行
玩家在進行建造軍隊單位時,須在紀錄紙上秘密寫出欲建造軍隊單位的種類(陸軍或艦隊)及陸域名稱,再提交執行
玩家們在提交這些指令時禁止進行外交或討論,所有指令將同時一起公布
6.遊戲結束
遊戲在某年秋季時期結算階段時,其中一個國家佔領全歐洲大陸一半以上的資源中心(圖板上擺置18個以上自家控制標記)時即告結束,該玩家亦成為遊戲贏家。若遊戲結束時有兩位玩家以上符合勝利條件,則符合勝利條件的玩家將共同成為遊戲贏家。玩家們亦可共同決定遊戲在進行固定回合(如1905年秋季)或固定時間(如2小時)結束,由佔領全歐洲大陸最多資源中心(圖板上擺置最多自家控制標記)的玩家贏得勝利
7.變體規則
(1)6位玩家:排除「義大利」,義大利軍隊仍放置於規定位置,停駐在原地並可進行自我防衛,但不互相支援,所有玩家所代表的軍隊皆可支援義大利軍隊。若義大利軍隊須進行撤退,則將其解散(移除遊戲)
(2)5位玩家:排除「義大利」及「德國」,義大利及德國軍隊仍放置於規定位置,停駐在原地並可進行自我防衛,但不互相支援,所有玩家所代表的軍隊皆可支援義大利及德國軍隊。若義大利及德國軍隊須進行撤退,則將其解散(移除遊戲)
(3)4位玩家:玩家分別代表「英國」,「奧匈帝國」及「法國」,「德國」及「土耳其」,「義大利」及「俄羅斯」
(4)3位玩家:玩家分別代表「英國」、「德國」及「奧匈帝國」,「俄羅斯」及「義大利」,「法國」及「土耳其」
(5)2位玩家:玩家分別代表「英國」、「法國」及「俄羅斯」,「奧匈帝國」、「德國」及「土耳其」。「義大利」為中立國,其領土不能被其他國家侵入。遊戲從1914年春季開始,義大利於1915年春季加入擲銅板獲勝的一方,由最先在圖板上擺置24個自家控制標記的玩家獲勝
遊戲主題與機制
強權外交(Diplomacy)遊戲訓練玩家們的推理判斷力、分析預測力、應變取捨力、溝通表達力、模擬想像力及組織規劃力,屬於社會類的桌上遊戲。遊戲中所運用的機制包括「區域控制」、「區域移動」、「玩家淘汰」及「同時行動選擇」等,非常適合在朋友聚會場合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