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片轉載自BGG網站)
「中原大戰(The Chinese Civil War of 1930)」遊戲為2010年由臺灣國史館與臺灣2Plus工作室團隊所合作開發製作的新型策略圖盤遊戲。「中原大戰」的背景為1930年代,歷時7個月,死傷近30萬兵力,為中華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內戰。兩方戰營的重要將領分別為中央軍陣營的蔣中正、何應欽,以及反蔣陣營的桂系軍閥李宗仁、西北軍閥馮玉祥與晉系軍閥閻錫山。玩家們可以各自選擇想要扮演的指揮官角色,在遊戲中善用策略,而使自身的陣營贏得勝利。
遊戲內容物
遊戲地圖(1張)
骰子3顆(紅2顆,白1顆)
步兵軍棋61個(紅12個,紫12個,棕12個,藍12個,紅12個,灰1個)
騎兵軍棋7個(紅0個,紫0個,棕1個,藍0個,紅4個,灰2個)
鐵甲車軍棋4個(紅0個,紫0個,棕1個,藍2個,紅1個,灰0個)
將領卡110張(蔣中正23張,閻錫山23張,李宗仁20張,何應欽20張,馮玉祥20張,中立軍人4張)
遊戲人數
2~5人
遊戲玩法
1.遊戲地圖放平,5位玩家各選其所扮演的指揮官角色,並拿取代表色的軍棋 (蔣為藍色、何為紫色、閻為棕色、李為黃色、馮為紅色)及將領卡
2.各玩家分別依地圖上指示的軍種及數量,將軍棋擺置對應的據點。再從軍棋中拿出3個步兵軍棋,分別擺置地圖右側「士氣表」+0、「兵力表」指揮官姓名及「資金表」指揮官姓名的位置,作為「標記」,剩下的軍棋放置一旁備用
3.各玩家分別將自己的將領卡洗勻後,形成正面朝下牌堆置於面前,並由牌堆上方抽取規定張數(中央軍陣營各抽5張,反蔣軍陣營各抽4張),代表中立的四張將領卡洗勻後,形成正面朝上牌堆置於遊戲地圖旁備用
4.遊戲進行玩家先後順序依次為:李宗仁→蔣中正→閻錫山→何應欽→馮玉祥→李宗仁,各指揮官玩家輪流進行自己的回合
5.每位玩家的回合,分成四項流程:
(1)扣減資金:指揮官依據目前軍棋數量,扣減維持軍隊所需資金。每扣減一單位資金,指揮官須將「資金表」的「標記」下移一格
擁有軍棋數量 |
扣減資金 |
7~9 |
3單位 |
3~6 |
2單位 |
1~2 |
1單位 |
(2)檢查卡牌:指揮官若有「持續命令」和「派遣任務」兩種將領卡,須將卡底所壓的「計數卡」(原從自家牌堆取出,用來計算回合數)放回一張至牌堆下方。若無「持續命令」和「派遣任務」兩種將領卡,此流程可略過
(3)執行命令:中央軍指揮官可執行3個命令,反蔣軍指揮官可執行2個命令。命令可分為「移動」、「攻擊」及「打出卡牌」三種方式,指揮官可重覆執行相同命令,執行順序則無限制
(4)補充手牌:指揮官在丟棄卡牌或打出卡牌後,可從自家牌堆中抽取將領卡,補充手牌至上限。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中央軍陣營指揮官手牌上限為5張,反蔣軍陣營指揮官手牌上限為4張
6.執行命令方式
(1)移動:指揮官須丟棄1張手牌
A.不同交通線的移動規定
交通路線 |
道路 |
鐵路 |
水路 |
步兵 |
可移動1步 |
可移動1步 |
可移動1步, 花費1單位資金 |
騎兵 |
可移動1~3步 |
可移動1~3步 |
不可移動 |
鐵甲車 |
不可移動 |
可移動1~3步 |
不可移動 |
B.移動軍棋時,不能經過或停留敵軍佔據據點,但可經過或停留友軍佔據據點
C.1個據點最多可有3個軍棋佔據該地,若已佔滿,友軍軍棋只能經過,不能停留
(2)攻擊:指揮官須丟棄2張手牌
A.指揮官須指定一有自身軍棋據點為發動進攻處,並指定距此據點1步有敵軍軍棋據點為受到進攻處(戰場)
B.若「戰場」上有多位敵軍指揮官的軍棋,須指定其中一位為進攻對象。若對方「撤退」,可再指定另一位,直到敵軍全部撤退或採取「防守」
C.受到攻擊的指揮官可選擇「撤退」或「防守」,若採取「撤退」,可依移動規定而從戰場上選擇任意一個軍棋移動1步距離。若採取「防守」,則須計算雙方「戰力總和」後決定勝負
(3)打出卡牌:指揮官從手牌中打出一張卡公開置於面前,並執行卡上功能
A.一般命令:卡牌效果僅限當回合作用
B.持續命令:卡牌效果可維持數回合,或數回合後才發生作用。若打出此卡時,需要「犧牲」一名將領,則指揮官須從手牌中或牌堆最上方移出一張卡牌。當「持續命令」底下無計數卡時,此「持續命令」失效,須放回牌堆下方
C.派遣任務:卡牌效果可維持數回合,或數回合後才發生作用。當「派遣任務」底下無計數卡時,此「派遣任務」失效,亦不會放回牌堆
7.戰力總和計算
(1)攻方=軍棋戰力+士氣加成+擲骰點數
A.軍棋戰力:距離戰場1步的據點,其中步兵1點、騎兵1點、鐵甲車3點
B.士氣加成:透過將領卡功能執行,效果上限為「+15」
C.擲骰點數:為2顆紅骰所擲點數
(2)守方=軍棋戰力+士氣加成+地形效果+擲骰點數
A.軍棋戰力:戰場和距離戰場1步的據點,其中步兵1點、騎兵1點、鐵甲車3點
B.士氣加成:透過將領卡功能執行,效果上限為「+15」
C.地形效果:山脈+2點、城鎮+1點、平原-1點
D.擲骰點數:為1顆白骰所擲點數
(3)攻守比較
A.若攻方與守方之戰力總和數值相差3點以上,戰力較低者須扣減1單位兵力。之後,以3的倍數類推,每次扣減的兵力數量並無上限
B.若因扣減兵力,導致兵力標記從某一區域移到另一區域,守方指揮官須從「戰場」選擇拿掉1個軍棋,攻方指揮官則從發動攻擊處拿掉1個軍棋
C.若某一據點指揮官的軍棋全被拿掉,但雙方戰力差值仍足夠扣減兵力時,則可扣減同一據點的友軍兵力,直到此據點上所有軍棋被拿掉為止
8.中立軍人與支持度
(1)雙方陣營指揮官每得1個支持度,可從自家牌堆中抽一張卡,正面朝下置於該「中立軍人」卡的牌堆旁,成為代表支持數量的「支持卡」
(2)若有任一陣營的支持度,符合「中立軍人」卡上的指定數量時,表示該陣營已爭取到該中立軍人的加入。此時由放下最後一張支持卡的指揮官,來執行卡牌上的內容效果
9.2~4位玩家的規定
(1)1人可分飾2角或3角,但不能接管敵軍陣營指揮官的卡牌
(2)有接管其他指揮官卡牌的玩家,遊戲準備階段須將所有自己管理的指揮官卡牌混在一起洗牌,形成牌堆來進行遊戲。玩家每多接管一位指揮官的將領卡,補充手牌的上限可多加1張
(3)有進行接管的玩家,不能在甲指揮官的回合打出乙指揮官的將領卡,也不能移動乙指揮官的軍棋。但可以在甲指揮官的回合丟棄乙指揮官的將領卡來移動軍棋或發動進攻,在打出「持續命令」卡時,亦可選擇將乙指揮官的將領卡移出遊戲
10.遊戲勝負判定
(1)遊戲進行中,若有任何玩家成功佔據敵營的任何一個司令部,則該玩家所屬陣營立即獲得勝利
(2)遊戲進行中,若有任何玩家的資金標記在「0/投降」處,則該玩家所屬陣營立即戰敗,由敵方陣營獲勝
(3)遊戲進行中,若有任何玩家的兵力標記在「0/投降」處,則該玩家所屬陣營立即戰敗,由敵方陣營獲勝
遊戲主題與機制
中原大戰(The Chinese Civil War of 1930)遊戲訓練玩家們的應變取捨力及組織規劃力,屬於社會類的桌上遊戲。遊戲中所運用的機制包括「區域控制」及「卡牌驅動戰鬥」等,相當適合在朋友及家庭聚會場合中進行。